焦點
-
敗家信仰蔓延整著房間,ROG與IKEA攜手推出的電競傢俱將會在2021/10月全球開賣
知名電競品牌ROG,其產品家族所覆蓋的產品可以從主機內的主機板、顯示卡、水冷,一延伸到主機外的鍵盤、滑鼠、螢幕…幾乎是到了包山包海的程度,因此在攜手知名家具大廠IKEA,推出一系列「信仰傢俱」應該也不為過吧? ROG與IKEA的電競傢俱系列最早在1月29號的時候於中國正式公布,並在不久前正式確認,將在5月的時候進一步率先在日本開賣,並於今年10月的時候推廣到全世界。 ROG與IKEA聯手的產品會分為兩大不同類型,一種是以IKEA既有產品的換皮版本,包含HUVUDSPELARE、UTESPELARE、 MATCHSPEL、 GRUPPSPEL、 LÅNESPELARE等既有的產品系列;另一個則是IKEA與ROG合作開發全新產品系列,稱為「UPPSPEL」。(是說名字都一定要這麼奇葩嗎?) 目前合作推出的產品種類已經達到30多項,不論是放置在桌上的耳機架、水杯架,還是電競必備的升降式電腦桌、電競椅,甚至是擺放在房間角落的置物箱、裝飾用的海報等,通通都有推出,讓忠實的品牌信徒們可以徹底打造出滿滿信仰的電競房間。 最後在價格方面,既然都是找主打實惠價格IKEA合作了,自然是不必太擔心,全系列產品換算台幣後,水杯架、耳機架等小型配件大約是200元起跳,大型產品如電競椅,價位則是在4,000元左右,就連當中最貴的電動升降桌也控制2萬元內,大抵來說是都很符合IKEA一貫的訂價策略啦。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YouTube頻道: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 Telegram頻道:
-
11代處理器配上Xe+MX450雙顯示核心設計,995克超輕薄兼高效能與全天續航力,ASUS ZenBook 14 Ultralight開箱試玩
近期商務筆電市場因為Intel 11代處理器的注入而不斷的有新品推出,不論是中規中矩的平價款、翻轉螢幕、雙螢幕設計,可說是應有盡有,其中更是不乏廠商挑戰輕薄筆電的極限,推出了1公斤以下的超輕薄產品。 不過,在以往如果要讓筆電達到如此輕薄的程度,往往都要有些犧牲,不是I/O數量大幅縮減,就是沒有配置獨立顯示卡,然而今天要來開箱的ASUS ZenBook 14 Ultralight則突破這些缺憾,居然在995克機身中放入獨立顯卡,並宣稱可達最常17小時的續航力! 這款筆電真有那麼神奇?這可得讓小編來親自開箱實測驗證一下。 光是從型號上就不難看出這款版本的定位了,打上了Ultralight字樣,也直接宣告這款ZenBook 14的主打定位:公斤級版本、重量僅995g,輕薄的讓你嫑嫑! 說到ZenBook的外觀,時尚的配色是必不可少,這點在ZenBook 14 Ultralight上自然不會是例外,獨特的「綠松灰」配色在不同的光線角度照射下,會呈現藍綠或灰色的色調,展現出一種沉穩內斂,卻又不失其獨特的風格,唯獨比較遺憾的是,ZenBook 14 Ultralight的上蓋沒有ZenBook家族招牌的同心圓設計。(各有特色囉~) 為了有效控制機身的重量,ZenBook 14 Ultralight的機身使用鋁鎂合金材質打造,並通過美國軍規等級的耐用度測試,確保機身有足夠的強度能夠陪著玩家四處奔走。 同時為了能夠在戶外各種環境都能擁有足夠的續航力和便利性,機身塞入一顆63Wh的大容量電池,以提供最高達17小時的續航力,並在I/O方面配置了1組USB 3.2 Gen 1Type A、一組Micro SD記憶卡插槽、HDMI 2.0輸出埠和2組支援PD充電協議的Thunderbolt 4 USB Type C,因此在充電方面可以直接使用任何支援65W PD充電協議的充電器,省去出門還要帶專屬充電器的麻煩,進一步減少背包的重量和空間占用。 至於在無線連接方面,ZenBook 14 Ultralight支援Wi-Fi 6通訊標準,並加入自家的ASUS WiFi Master技術,提供更穩定的連線品質。 打開筆電,華碩透過NanoEdge技術讓這塊14吋Full HD解析度螢幕的最窄邊框僅有2.6mm,且這塊IPS面板還能顯示100% sRGB色彩空間,並通過萊茵護眼認證,讓玩家在體驗92%螢幕占比所帶來的視覺震撼之餘,也能顧好靈魂之窗。 順著螢幕往下來到鍵盤面,為了賦予筆電舒適的打字體驗,ZenBook 14 Ultralight繼承了ZenBook家族的ErgoLift轉軸設計,在打開螢幕的同時將筆電略為抬升3度,不僅能夠讓鍵盤的角度更符合人體工學,還能強化散熱與創造回音反射空間,釋放Harman Kardon認證喇叭的音效潛能。 就玩家的需求性來說,購買輕薄筆電目的當然為了兼具機動性和生產力,故在輕巧之餘,效能也不能夠因此妥協,Zenbook 14 Ultralight在處理器上使用了Intel 第11代的Core i7-1165G7,搭配16GB DDR4記憶體與1TB SSD;圖形運算方面則是在Intel Iris Xe內顯之外,還配置了NVIDIA GeForce MX450 2GB GDDR6獨立顯示卡。 在處理器的效能表現上,Intel Core i7-1165G7在進行10分鐘的CINEBENCH R23連續運算後,得到的多核與單核成績為5,436和1,364分;在CPU-Z的跑分方面單核的成績達到580分以上,多核成績則來到2670分以上,媲美桌上型的Intel Core i7-7700K處理器,足夠輕鬆應付多數文書辦公工作。 續航力測試上,小編模擬日常辦公場景,將螢幕亮度設在20%且開啟省電模式,並在期間保持Wi-Fi連線,最終在PCMARK 10上得到了16小時的超長續行,理論上如果真的進一步將螢幕亮度調到最低,是真的有可能達到官方宣稱的最長17小時續航。 接著我們來看看圖形性能,由於MX450屬於輕量型獨立顯卡,效能自然是不能和RTX或GTX相提並論的,不過《全境封鎖2》在低畫質下的FPS值可達56、《黑色沙漠》在同樣低畫質下也能達到57 FPS,因此如果只是想要在工作之餘忙裡偷閒的話,這款筆電在這方面的效能還是勉強可行的。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在數位創作上的表現,ZenBook 14 Ultralight能夠在Photoshop跑分中得到840分的成績,基本上足夠面對高解析度照片的編修需求;而在影片方面不論是x264編碼還是x265編碼,1080P的影片轉檔速度均在27FPS左右,而4K的x265編碼則僅有6 FPS,在影音工作方面比較適合較為簡單的剪輯工作。 ZenBook 14 Ultralight的機身僅重995克,並保有完整的I/O擴充性、充足的性能以及最長可達17小時的續航力,幾乎可以說是輕薄筆電中的完美典範。 只是追求完美多少還是要付出一點代價,以一台主打行動文書的筆電來說,超過5萬元的售價,以目前大多筆電落在2.5-4萬區間的價格帶來看,在入手門檻上稍微有些偏高,且ZenBook 14 Ultralight與自家ExpertBook系列在屬性上也有些重疊,因此在未來的產品系列切分上,官方可能要對這一塊定位做好產品線規劃,才能突顯ZenBook 14 Ultralight訴求輕薄高效的優勢與獨特魅力。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YouTube頻道: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 Telegram頻道:
-
Seagate Xbox Series X|S專用儲存裝置擴充卡實測開箱,擴充Xbox Series X/S的最佳唯一選擇!
微軟的新世代主機Xbox Series X和Series S在硬碟的設計上使用了Xbox Velocity Architecture技術,就由將處理晶片與PCIe 4.0通道整合,使內建SSD的傳輸速度可以達到近5GB/s,並以此實現高速載入、快速恢復等功能。 不過也因為這樣設計,在擴充容量方面就有了一定的限制,畢竟市面上多數的隨身儲存裝置根本難以達到這麼巨大的傳輸頻寬,為此,微軟替主機設計了專屬的擴充插槽,並透過專屬的擴充卡來提升主機的容量。 為了提供與主機內建SSD相同的傳輸效率,微軟對於擴充卡認證也是相當嚴苛的,不僅要在速度上達標,還要能夠相容Xbox Velocity Architecture技術,而在這些前提下,目前能夠通過層層關卡並正式推出產品的,也就僅有Seagate一家廠商了。 Seagate推出的專用擴充卡在體積上其實相當小巧,也就大約是兩個10元硬幣的尺寸,並且有附贈保護蓋,避免玩家在收納和攜帶的時候造成損壞。 根據官方資料,專用儲存卡內部採用了特製的PCIe Gen 4x2 NVMe SSD,並且完全符合新世代Xbox主機在容量擴充上的所有規範,玩家只要將其插入主機背後的專屬插槽後,就能立即使用,至於在容量方面目前僅有1TB一種容量可供選擇。 雖然Xbox Series X/S主機依然保留了USB孔,且同樣允許玩家使用隨身碟或是行動硬碟來儲存遊戲,只是能儲存可不代表能玩喔! 由於Xbox主機的USB版本為 USB 3.2 Gen 1,最大傳輸頻寬僅有5 Gb/s,遠遠不及內建SSD的速度,因此只有「舊世代」遊戲能夠直接在隨身裝置中執行外,新世代遊戲如果想玩,就必須另外將其轉到內建硬碟或擴充卡才行,考量到現在的遊戲隨隨便便就50 GB起跳,轉移所需花費的時間可真的是會等到天荒地老。 而使用擴充卡的好處就沒有這方面困擾,儲存到中的遊戲不論新舊,都能夠正常啟動。而且因為是隨插即用的抽換式設計,去朋友家串門子不需要額外提前等待遊戲下載,直接帶上擴充卡就能直接遊玩。 同時對於電腦產品不慎理解的大眾玩家來說,相比於使用速度迥異的M.2 SSD,擴充卡在相容性上有著絕對的保證,安裝也不需額外拆開機殼,使其從選購到易用性方面都提供了在一定程度上的保障。 Xbox Series X/S在擴充容量方面採用專用卡設計,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微軟是在搶錢,但考慮到遊戲主機面向的是對於3C知識不是那麼清楚的一般大眾(可能是年紀大的大叔或是年紀很小的小朋友),且未來的遊戲容量將會變得更加巨大,容量不足的問題將會隨著時間日漸明顯。 而專用卡的設計就是在替大家提供一個簡單方便的擴充方式之餘,也能享受等同內建硬碟的傳輸品質,從而避免因為不懂產品規格,進而發生各種從購買到安裝的一系列錯誤。 如果正好手邊也入手了Xbox Series X/S的話,那相信補一組Seagate推出的專屬儲存擴充卡,也是充值信仰的必備周邊小物吧! 廠商名稱:Seagate - 台灣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: 技術支援:02-2545-1305
-
光榮交棒,Amazon宣布執行長Jeff Bezos將於Q3辭去執行長一職
全球最大電商Amazon相信是許多人相當熟悉的一間公司,Amazon不僅販售的商品相當多樣,更可透過國際物流方式送至多個國家,對於經常網購的用戶們可以說是相當方便,不用出國只要在家點擊滑鼠即可下單。 除了電商零售平台本身,Amazon也跨足許多領域,例如消費性電子產品、數位內容、出版業務、計算服務、連鎖超市等等,甚至玩家們常常觀看的實況平台Twitch也在2014年被Amazon收購,整個企業相當龐大。 該公司在周二公布2020年第四季財報達1255.6億美元,不僅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,更是有史以來季度營收最高的一次,令人更震撼的是還宣布創辦人Jeff Bezos將於今年夏天辭去執行長一職,改任董事會執行主席,繼任人將會是目前擔任Amazon的雲端運算業務(Amazon Web Services)執行長Andy Jassy。 Jeff Bezos自1994年成立Amazon以來就擔任董事長兼執行長至今,不僅看準了當年網際網路大爆發所帶來的商機,更是帶領公司度過重重難關,最終讓Amazon成為電商巨頭,自身身價更是在2018、2019年成為全球首富。 而現在聽到他要辭去執行長一職,不免讓人第一時間懷疑Bezos是否要準備退休,不過Bezos也特別在員工信中表示,擔任Amazon執行長是個相當沉重的責任,需要時時刻刻專注在公司上,改任執行主席就能投入更多的心力專注在藍色起源(Blue Origin)、貝佐斯地球基金(Bezos Earth Fund)、首日基金會(Day One Fund)、華盛頓郵報等等,並強調這次改任與退休無關。 不過這項消息似乎對於投資人來說並不太意外,當日Amazon股價收漲1.11%來到3,380美元,沒有太大變化,或許是Jassy在AWS的巨大成功受到Bezos青睞,也讓大家早就認定是Bezos的接班人之一,未來在Jassy的帶領下Amazon會有甚麼樣的變化,就讓我們拭目以待。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YouTube頻道: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 Telegram頻道:
-
音響之王的心血結晶,真 • 藍牙無線耳機—Bose消噪耳塞QuietComfort Earbuds開箱試聽!
自從iPhone 7帶起了移除耳機孔的先例之後,許多廠牌的高階手機也紛紛跟進取消3.5mm耳機孔,不僅如此,這個舉動竟還帶出了''真''無線藍牙耳機的風潮與流行,讓無線的設置帶來無限的便利性。 而隨著智慧型手機與數位串流媒體的興起,甚至在無線藍牙耳機之後,降噪與抗噪技術的出現,讓有線耳機的背影更加淒涼,目前戴著耳機的行人越來越多,可如今走在街上、捷運站中,卻再也不見有線耳機的蹤影,或許有,那麼你看到的,可能就是我,我就是個典型的old School有線耳機少數派。 但你說,無線藍牙耳機所呈現出的音質比不上有線耳機嗎?我不能跟你保證,可是,如果是揚聲器之王所研發的真無線藍牙耳機呢? 以立體聲音訊裝置揚名世界的Bose Corporation,在耳機的研發上也佔有一席之地,甚至近年來將研發重點轉移到了智慧型移動裝置上,這意味著什麼?意味著有線耳機少數派將全部消亡,至少,小編我就是其中那一個,Bose Corporation將在揚聲器上的高超技術轉移到現階段最熱門的真無線藍牙耳機上,並且在降噪與抗噪之上,推出了一個新名詞:消噪。 那到底為什麼小編我這個萬年少數派,會在使用了Bose消噪耳塞QuietComfort Earbuds之後,就捨棄了有線耳機呢?讓我來與你們說分明。 如今的無線耳機除了科技上的功能之外,也附帶流行與穿搭的象徵意味,而身為頂配真藍牙無線耳機,Bose消噪耳塞QuietComfort Earbuds在包裝盒上也是絲毫不馬虎,樸實無華的霧面消光黑色盒子,宛如首飾盒似的,拿來求婚似乎也不會被人懷疑。 而當真的翻開盒子之後,雖然沒有晶瑩剔透的3克拉鑽戒映入眼簾,但取而代之的是QuietComfort Earbuds的藍牙耳機盒,雖然沒有鑽戒那麼名貴,但純白無瑕的色澤、不易留下指紋的啞光金屬材質,也讓QuietComfort Earbuds在黑色的包裝盒上格外閃耀,像是一笑傾人城、再笑傾人國的美人。 不過黑色好者也不必擔心,除了岩白色之外,QuietComfort Earbuds還有黑色可供選擇。 耳機設計也的確是絕世而獨立,與藍牙耳機盒一樣的配色與啞光金屬表層,像是吹彈可破的美人肌膚,然而耳塞式耳機最令人詬病的就是太容易掉,Bose在近10年前就開發出一套已申請專利的耳套科技,稱作鯊魚鰭耳套,而在QuietComfort Earbuds所裝載的乃是進階版鯊魚鰭耳套,具備延伸的彈性輔助翼,將壓力平均分配在耳朵表面,並且緊貼玩家們的耳廓,即使追趕跑跳,QuietComfort Earbuds仍然牢固地維持在原位,穿戴時也沒有任何異物感。 且在耳套上所有會碰觸到耳朵的部位,全都以矽膠所製成,出音孔還特地以傘型結構設計,更能貼牢每個使用者的耳廓,能大幅降低外部噪音,甚至強化低音呈現。 除了已經裝在耳機上的2號耳套以外,還另外附贈了1號與3號耳套,依據不同的耳套尺寸,來應對玩家們的耳廓大小,再加上傘型出音孔的設計,QuietComfort Earbuds戴了一整天也能感到輕鬆自在。 Bose在揚聲器研發的地位,已經不需要任何人再去贅言了,如今將技術重心轉往智慧型移動裝置的配件部品上,QuietComfort Earbuds消噪耳塞的誕生,除了延續了QC系列20年的精英血統以外,似乎就想在我們的耳道上建一組Bose 901揚聲器,讓音樂沒有任何阻礙地在你的耳道中穿梭。 大部分耳機在將音量調低之後,低頻就會消失地無影無蹤,轉高音量之後,高頻又破裂地令人無法入耳,QuietComfort Earbuds透過高效發聲單體、獨有的升學導氣孔設計以及Bose引以為傲的、以電子方式調校頻率響應,能密切配合Bose耳機響應曲線的動態音質均衡技術,將音量調節時所產生的三頻缺失完全彌平,無論多大聲多小聲,QuietComfort Earbuds內建的聲學套件,都能讓音色始終維持平衡,讓玩家們體驗有如海浪般洶湧的聲音饗宴。 一般而言,降噪耳機分為兩種模式:主動式與被動式。但QuietComfort Earbuds卻可以同時使用兩種抗噪模式,而且,Bose說它的不是抗噪,是「消噪」。 QuietComfort Earbuds的內部建構了4組麥克風,能監控周遭的環境聲與耳道內的聲音,以不到1毫秒的時間,產生反向訊號來抵銷不需要的噪音,右耳上更配備了經特殊設計後的麥克風陣列,能同時輸入來自玩家的音訊,並且同時排除周遭大部分的噪音,無論是通話、或是使用語音助理時,都能確保輸出的音訊沒有任何雜質。 而QuietComfort Earbuds主動式消噪有兩種控制方式,一種是輕點兩下左耳來控制3種消噪級別,讓玩家能在需要短暫談話時,能快速控制QuietComfort Earbuds替玩家事先預設的消噪程度,分別為1.完全消噪:幾乎可以消除使用者周遭的噪音;2.部分消噪:能阻絕大多數低頻噪音,比方說火車經過的聲音,但還是能聽見一些聲音;3.通透模式:簡單說就是關閉消噪功能,讓使用者可以聽清楚周遭的聲音,甚至就像沒戴耳機一樣。 不過,如果玩家不滿足於3種預設消噪模式的話,QuietComfort Earbuds也有另外一種控制方式,玩家可以透過Bose Music App來調節0-10共11段的消噪程度,根據收聽偏好與使用習慣來做更細微的消噪調整。 配戴組件上的被動式消噪,其實前文已經提過了,就是那別出心裁的耳套出音孔傘型設計,使QuietComfort Earbuds能與玩家們的耳廓更加貼合,讓低音呈現更加具有張力、更有衝擊力。 跑步是孤獨的運動,但如果戴著耳機呢?但如果有個聲音傳進了你的耳朵,在你你穿梭於城市中,汗滴從你臉龐上滑過時,突如其來的、你喜歡的那首歌傳進了你的耳朵,跑步也不那麼孤獨了吧? QuietComfort Earbuds具備IPx4防水規格,除了通勤以外,也相當適合喜歡運動的玩家們使用,依據國際防護等級,QuietComfort Earbuds能讓每分鐘10L的水量、水壓50-150kPa的水以任何角度潑濺,也不會有任何損傷,因此區區汗水,將不會對QuietComfort Earbuds造成任何傷害,甚至雨天、寒流來時到陽明山看雪、或者突然下了冰雹,除了需要注意保暖以外,壓根就不必擔心QuietComfort Earbuds會受到任何損害。 但說了這麼多,這一切一切的前提,都得歸功於強大且穩定的無線連接,QuietComfort Earbuds支援藍牙5.1連結技術, 讓耳機能夠快速與玩家們的智慧型移動裝置配對,並且運用精準的數位訊號數理技術與全新的數據傳輸方式,讓配對後之後能在9公尺範圍內維持絕對連結穩定。 而QuietComfort Earbuds的藍牙技術是以右耳連結音源設備,接著將訊號傳送到左耳,若將右耳取下,QuietComfort Earbuds將會在20分鐘後開始休眠,左耳塞的連結也會一併中斷,如果玩家們將右耳收回充電盒之後並蓋上盒蓋,左耳就會馬上中斷連線,但如果只用右耳聽音樂,那就無法使用左耳的消噪快捷觸控手勢,必須從App中調整。 值得一提的是,通話收音用的麥克風系統位於右耳,因此玩家們能以右耳與情人通話、左耳聽音樂。 QuietComfort Earbuds單次充飽之後,便可提供長達6小時的電池續航力,但真正讓這款消噪耳塞維持長時間運作的功臣,其實來自於那強大的充電盒。 畢竟QuietComfort Earbuds還是一項電子產品,即使零件與儀器再精密,根源都需要電,而Bose工程師在設計這款消噪耳塞時,將充電盒也視為QuietComfort Earbuds的一部份,因此強勁的不僅只是耳機本體,連充電盒也是非同凡響。 磁吸式收納設計,能夠確保玩家們在為QuietComfort Earbuds充電時不亂移位,而滿電狀態下的充電盒,能讓QuietComfort Earbuds充飽100%的電量2次、或者是讓耳機再延長12個小時的播放時間,甚至讓充電盒快速充電15分鐘之後,就能再度擁有長達2小時的續航力。 充電方式也相當簡單,充電盒尾端有一孔USB Type-C埠,只要透過隨附的USB Type-C連結線便能連結電源,甚至還支援任何經過Qi認證的無線充電板來充電。 在第一次打開QuietComfort Earbuds充電盒之後,消噪耳塞便會自動進入可搜尋模式,耳塞上的狀態燈會閃爍著藍光,但必須下載Bose Music App才能算是真正完成連線程序,並且能夠在App中調整消噪強度、監控電量、自訂語音助理使用偏好,也能設定QuietComfort Earbuds的快捷手勢,但值得注意的是,QuietComfort Earbuds無法連結Bose Connnect、Bose hear等Bose其他應用程式。 下載Bose Music後進行連結的步驟其實相當容易,但在還沒連結前,第一次使用的玩家可能會有些茫然,沒關係,小編這邊手把手,一步步教玩家們怎麼連結手上的智慧型手機。 和所有需要登入帳號的App一樣可以在登入畫面申請一個帳號,但如果懶惰的話,Bose Music可以連動Facebook與Apple ID,然後按住充電盒上的藍牙鈕,直到QuietComfort Earbuds在耳邊傳來「Ready to connect」的語音,接著稍微等待一下,連結之後便會聽見QuietComfort Earbuds再度傳來「Connect to XXX, Battery 100%」的語音,就代表連線成功啦。 接著App便會教玩家們怎麼正確配戴具備鯊魚鰭的消噪耳塞耳塞,如果尺寸不合耳廓,App也會有溫馨提醒,告訴玩家們可以試試看1號或者3號耳套,再來更加感人,App也會教導耳機的快捷手勢,讓玩家們不會配了一款高科技產品,卻落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窘境。 設定完成之後,App介面也相當簡約,左右耳電量顯示、中間是音量與11級消噪程度的調整,下面四個欄位:我的最愛、音訊源、捷徑、提示。我的最愛可以記住3種消噪等級調節;音訊源則是顯示正在連結的智慧型裝置;捷徑則是一些功能上的快捷;提示的話,就是再講一次剛剛的溫馨提醒。 雖然有那麼一句老話說:真金不怕火煉,不過該有的測試還是不能少,可是嚴格說起來也不能說是測試,準確來說應該是實際體驗才對,但從小聽搖滾樂長大,對音樂的靈敏度還是有一定標準,各位玩家就參考看看吧! 之前小編測試過幾支耳機,但都使用了西洋音樂,後來仔細想想,不如這次就用亞洲地區的音樂來試聽QuietComfort Earbuds的表現吧。 QuietComfort Earbuds所具備的動態音量均衡技術,是Bose多年來的研發成果,可以在高中低三頻與音量強弱之間做出絕對平衡,而Post-Rock曲風中濃烈的吉他破音、能夠擊沉船隻的Bass line、強勁的鼓擊,以及在錄音後期工程中,Blance與混音的各項細節調校,在各曲風中可說是相當嚴謹,拿來體驗QuietComfort Earbuds是相當不錯的選擇。 本次小編所選的是來自台灣的阿飛西雅第二張專輯《提去買藥仔》中的海波浪,從前奏開始,貫穿歌曲前半的Ride Cymbals、中後段如鞭擊的小鼓碎拍、如海浪撲上礁石的吉他失真音牆以及如幽靈般神出鬼沒的Bass line,在QuietComfort Earbuds的呈現下,幾乎沒有任何漏失,甚至因其傘狀結構的封閉式耳塞,所形成的強化低音,讓Bass line與大鼓的默契更加強勁地在小編耳中擊打;尾奏拖曳的吉他獨奏,從中頻一路往上攀升至高頻,但QuietComfort Earbuds就像疊了層層的保護膜,中頻表現十分突出,在高頻呈現上也沒有任何逸散或是分岔。 來自中國的萬能青年旅店在2020年的最後幾天推出了新專輯《冀西南林路行》,而他們所發的上一張專輯距今已是10年前,新專輯推出的當晚,在整個亞洲地區形成了一股類似「跨年等倒數」的風潮,萬能青年旅店的演奏風格多樣,小號更是該搖滾樂團的靈魂之一,曲風雜揉了Folk、Prog、Blues、Hard Rock等等,很難以單一的曲風來定義,而在這張專輯中還加入了大量電子取樣噪音與Phase等Modulation類別的效果。 而這次小編選用《冀西南林路行》中長達11分鐘的那首河北墨麒麟,該曲中的鼓聲編曲幾乎用上了所有爵士鼓上的配置,無論是低頻擔當的大鼓還是高頻的Ride cymbal,甚至是在Ride cymbal與Crash cymbal兩者忽大忽小的浮動Gain值,QuietComfort Earbuds所具備的動態音量均衡技術都掌握得相當不錯,該曲的大量管弦樂樂器編制,在編曲中加入了交響樂章、以及盤繞整首歌、在中後段大突進的電子取樣噪音,非常適合測試QuietComfort Earbuds在細節上的處理與呈現,當然它沒有讓小編失望,又割又刮的電子取樣噪音交織大量管弦樂器的演奏,QuietComfort Earbuds也是滴水不漏地呈現細節,又不會和主要頻率混在一起。 City Pop的風潮在上個世紀七零、八零年代的日本流行樂壇佔據了一方山頭,然而卻在2017年之後,Youtube演算法所致,竹內瑪莉亞的一首Plastic Love在全世界引起了新一波的City Pop熱潮,而City Pop融合了Funk、Soul music、New Wave、Disco等等曲風,加上歌手清亮悅耳的嗓音,營造出一種充滿都會時尚感與適合律動的曲風,與上述幾個測試比較凝重的搖滾樂做出了分隔。(其實小編私心是想選山下達郎的,但數位串流媒體上卻沒有上架) 流行樂之所以稱作流行樂,除了朗朗上口的旋律之外,還有能夠擊中聽眾內心的力量,City Pop正是其中的佼佼者,適合拿來測試QuietComfort Earbuds的細膩度、節奏精準度與音場氛圍的呈現。 Funk或是Disco節拍是City Pop相當重要的環節,QuietComfort Earbuds在訊號傳遞上也相當迅速,律動的節拍就像在錄音室聽的那樣立即反饋到玩家耳中,讓人有翩翩起舞的慾望;City Pop擅長傳遞城市中孤獨、抑鬱、纏綿等等光影流轉的氛圍,其中該歸功於默默撐起節奏的電子琴編制,因此空間感與音場氛圍的呈現相當重要,QuietComfort Earbuds以其傘狀式耳塞與獨特聲學套件,將音響獨有的環繞與空間感鎖在玩家們的耳道中,也因此讓細膩度大幅提升,更能體會歌手與樂手在錄音室裡的心境。 Tidal雖然在台灣的名氣沒有Spotify與Apple Music大,但卻是一個專門提供Flac無損音質收聽的數位串流媒體,小編特地申請了一個帳號來測試QuietComfort Earbuds是否支援,果然不失所望,Tidal界面下方顯示MASTER標示,代表QuietComfort Earbuds也支援Tidal HiFi無損CD品質播放。 除了聆聽音樂或收聽Podcast外,通話也是耳機的一大功能,前文提及QuietComfort Earbuds右耳塞上有獨特的麥克風陣列,在玩家們輸入音訊時,也能同時排除周遭的聲音,進而保證通話品質,小編平時不常講電話,但為了實驗,央請朋友特別打電話剛下班、正在基隆路上塞車的小編,在實驗過程中,依據朋友的說詞,從安全帽灌進去的風聲,仔細聽還是會有,但已經是幾乎完美的將其排除了,到此,小編不禁懷疑,這種只擷取自己的聲音並且可以幾乎無瑕疵的排除外來雜音的技術,Bose是不是擁有什麼外星科技? 所以玩家們,應該都知道為什麼小編這個萬年有線耳機少數派,會跳槽到無線藍牙耳機的陣營了吧? 鯊魚鰭與傘狀結構的被動式耳塞設計,除了能防止滑落,還有更進一步的隔絕外來雜音的效果,加上11段主動式消噪等級調節、與音響之王Bose的獨特聲學技術,讓QuietComfort Earbuds在音質的呈現上已經難以挑剔,我想,QuietComfort Earbuds或許會像Bose 901系列揚聲器一樣,在無線耳機的發展史上留名。 廠商名稱:BOSE 廠商網址: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YouTube頻道: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 Telegram頻道:
-
緊接著Rocket Lake-S後登場,14C/20T的Intel Alder Lake-P現身於Geekbench中
面對AMD的強勁攻勢,Intel究竟有沒有辦法擺脫牙膏廠名聲,重回處理器霸主寶座呢?雖說依照官方資訊以及先前傳言來看,接下來即將升空的Rocket Lake-S實力看似不俗,甚至可能再拿回單核霸主的頭銜。 不過14nm終究還是14nm,即便擁有爐火純青的技術也還是有極限,最高8C/16T的Rocket Lake-S整體來說也只是緊咬對手不放,更別說對上Ryzen 9 5900X這種12C/24T以上的處理器,除了較注重單核性能遊戲效能,多核性能肯定是完全沒得打。 大概Intel本身也知道再繼續14nm+++擠牙膏下去,或許不用多久就會看不到AMD的車尾燈,於是也很快地就緊接著在下半年預計發布10nm第12代處理器Alder Lake,甚至在先前CES 2021中也透漏了一點相關規格(注定短命的Rocket Lake-S QQ)。 Alder Lake預計將會登場在桌上型與筆記型平台上,雖說10nm製程目前已經用在筆電平台的Tiger Lake上,不過在桌上型平台卻是首次登場(終於不再是14nm+++),並且有可能將支援DDR5與PCIe 5.0。 近期更是有網友在Geekbench上發現Alder Lake-P的蹤跡,我們都知道Alder Lake沒意外將會分S、P、M三種系列,Alder Lake-S系列主打桌機市場,而Alder Lake-P可能主打Atom伺服器市場,至於Alder Lake-M沒意外就是主打筆記型電腦市場。 由於Alder Lake皆採用大小核架構設計,而又只有大核支援多線程,所以可以看到這顆Alder Lake-P為不常見的14C/20T,推測有可能就是6個大核心+8個小核心的結果所致。 可惜的是這個Geekbench上的分數為Intel Xe內顯成績,並非處理器本身的運算跑分,不過這個分數相當於GTX 660Ti成績,以內顯來說已經相當不錯。 相信接下來隨著Alder Lake發布時間推進,將會有更多相關跑分數據曝光,到底Alder Lake在10nm以及大小核架構下,能否有驚人的突破,實在是令人相當期待(再不擠爆牙膏,可能又會被Zen 4海放了吧XD!)。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YouTube頻道: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 Telegram頻道:
-
還沒上市就先被脫光,NVIDIA RTX 3060內部晶片外觀遭曝光
正所謂「老黃出刀、寸草不生」,在剛結束不久的CES展上,NVIDIA又替自家RTX 30系列追加了全新的RTX 3060顯示卡,並預計將於2、3月期間上市開賣。 雖然就命名上,RTX 3060理當屬於RTX 3060 Ti的弱化版,但根據外媒Videocardz爆料的晶片外觀圖片來看,RTX 3060和RTX 3060 Ti之間似乎沒有那麼直接的「親戚」關係。 RTX 3060使用的晶片型號為GA106,而非是RTX 3060 Ti、RTX 3070上所使用的GA104,同時因為CUDA數量進一步的減少到3584個,與RTX 3070的完整版的GA104晶片相比,尺寸明顯縮減了一大圈。 此外,作為現階段RTX 30家族系列中最入門的RTX 3060,在記憶體的配置上卻高達12GB GDDR6記憶體,僅次於RTX 3090的24 GB。不過如果因此覺得老黃是良心發現、大發慈悲的話,那可真的是太天真了。 RTX 3060使用的GDDR 6記憶體顆粒在供應商方面從原本的美光(Micron)換成了三星(Samsung),其型號為K4ZAF3258M-HC16,其每一顆容量為2GB,但匯流排從RTX 3060 Ti、RTX 3070的256 bit降為192 bit,連帶著讓最大頻寬從448 Gbps降為384 Gbps。 此外從圖中還可看到,RTX 3060的記憶體區塊有兩個空焊區域,這究竟是代表老黃的RTX 3060刀法還能繼續切下去?又或RTX 3060原本的容量應該是8GB,但因為某些原因改為12 GB而只好留下兩個空位?這部分的謎題恐怕只有老黃和NVIDIA的研發工程師才知道了。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YouTube頻道: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 Telegram頻道:
-
讓世界看見記憶的力量,金士頓Kingston x CSD中衛聯手亞太區口罩設計大賽最強Top 10限定款禮盒開箱
2020年的疫情蔓延下,除了全民齊力抗疫之外,基本的隨手消毒以及口罩戴好戴滿也是成為了新的習慣,身為全球記憶體品牌大廠的Kingston金士頓科技首度跨界合作,與知名醫療耗材品牌CSD中衛,聯手舉辦亞太區口罩設計大賽,以「記憶 讓我更強」為主題,邀請各界創作者傳遞正項記憶能量,並提供高達14,400美元的獎金、獎盃及量產獲獎口罩的高誘因,歡迎大家一起來玩轉口罩美學!而在去年底的報名比賽評選下,也在2021的1月底正式公布了獲選入圍的的前10強作品(Top 10),即日起至2/7止,只要登上投票,就有機會抽中這前10強入圍作品的口罩喔! 那到底是哪10強獲選入圍呢?透過專屬的MEMORY BOX,裏頭就存放了Top 10的作品,除了有10款不同設計風格、圖案的口罩之外,主辦方也針對這10款口罩提供了各自的介紹小卡,讓設計者的概念可以被確實展現,這次在2個月的時間內就徵集到來自亞太區的10個國家、3,100件的參賽作品,相當令人驚豔活動的受歡迎度,另外,也承繼了CSD中衛在口罩上的創意元素發想以及時尚風格的創建,讓口罩不再只是單一商品、單一顏色,透過與Kingston的記憶加持,口罩成為了傳達個人情感的記憶畫布,讓口罩也升級了層次。 這次作品徵集雖然分成了「三色玩創意」和「多色無極限」兩組,但最後公布的Top 10名單中,台灣作品可是入圍了3個席次,另外,日本、印度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菲律賓與越南的其他創作者也都分別透過手繪、塗鴉等等的設計方式來詮釋「記憶 讓我更強」這個主題,小編在收到這個MEMORY BOX的同時,也開箱給大家瞧瞧裡面內含了哪些東西,相信大家也會很想要收藏一整套吧! 這次的入選前10作品,包括了: 「你「菱」聽得到我說話嗎?」:吳柏詣 /台灣 「閃耀快門」:Rishabh Raj /印度 「塗鴉紙」:Nguyen Dang Binh /越南 「暹羅鬥魚」:Waraporn Mamee /泰國 「怪獸國度」:Yman.S /馬來西亞 「生之呼吸」:Tsuyoshi Artman /日本 「愛憶永在」:Lilo Jong /馬來西亞 「奇蹟庭園中的夏日回憶」:許倖榛 /台灣 「完美的不完美」:Aljohn M. Matias /菲律賓 「建構X解構」:孫敏鳳 /台灣 前10強入圍的作品,台灣有3位入選,分別是吳柏詣、許倖榛、孫敏鳳,恭喜這3位設計者,希望後續的投票能夠獲得最終勝出,而這10款獨特設計的口罩,就在下方一一的展示給大家看囉! 立馬拆一個來試戴看看,小編選的是「閃耀快門」:Rishabh Raj /印度,有別於一般素色風格的版本,透過圖案賦予的設計概念,相信也能帶給配戴者另一番的能量;除了正面的設計之外,內層也是搭配的採用了深藍色設計,小編特別情商可愛妹妹做示範,有沒有戴起來覺得與眾不同了呢! 最後還是提醒大家,要記得做好防疫措施,隨手消毒以及外出配戴口罩,確實防疫從你我做起!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YouTube頻道: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 Telegram頻道:
-
奪回最強單核寶座?!Core i9-11900K PassMark跑分曝光
近期可以看到Z590系列主機板已經預先部屬來迎接即將升空的Intel第11代處理器Rocket Lake-S,面對AMD Zen 3的強大攻勢,仍舊維持14nm製程的Rocket Lake-S究竟有沒有能力一戰,實在是令人相當好奇。 在先前Intel於CES 2021中正式公布了Rocket Lake-S旗艦款處理器Core i9-11900K的相關規格數據,官方表示即便維持14nm,但在基於Sunny Cove改造而成的全新架構Cypress Cove的加持下,相比前一世代IPC提升了19%,而在遊戲性能上8C/16T、最高5.3GHz的i9-11900K更是略贏12C/24T的Ryzen 9 5900X,實在是令人驚訝。 我們都知道Zen 3架構的Ryzne 5000系列其中一大特色就是在單核效能上有很大的進步,才能擊敗目前的Comet Lake-S奪得處理器之王頭銜,而Core i9-11900K之所以能在遊戲上贏過Ryzen 9 5900X,撇除遊戲本身優化外,相當大的可能就是這次Rocket Lake-S的單核效能又更加強大,畢竟大部分遊戲較注重單核效能,多核方面8C/16T也已經足夠。 近日網友們也在PassMark發現了Rocket Lake-S的跑分數據,可以看到單核效能方面,i9-11900K得到3764分,i7-11700K得到3548分,不僅都大勝前代i9-10900K的3174分,更是都贏過了AMD Ryzen 7 5800X的3514分與Ryzen 9 5900X的3505分,看來Rocket Lake-S這次真的奪回最強單核寶座了! 此外更讓人驚訝的是在多核效能方面,i9-11900K相比i9-10900K雖然少了兩顆核心,但依然贏過前代將近4000分,甚至快追平7nm 8C/16T的Ryzen 7 5800X,或許要歸功於Intel爐火純青的14nm製程技術(但拜託不要再來14nm+++了!)。 依照這次跑分來看,Rocket Lake-S的實力並沒有先前謠傳的那麼不堪,是可以稍微期待一下,不過作為後出手的處理器卻依然略輸對手還是有點漏氣,只能說即便擁有純熟的技術,還是會有硬體上的極限,也難怪11代會是相當短命的一代,Intel只能把所有牙膏灌進下半年就要登場的12代Alder Lake-S才能來決勝負了。(實際數據還是要等實體推出後各方測試才能驗證XD) 資料來源: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YouTube頻道: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 Telegram頻道:
-
RTX 3080 20GB現身?GPU-Z已遭洩漏、實測跑分也出爐,效能竟與RTX 3090伯仲之間
關於NVIDIA RTX 3080 20GB的消息早已傳得滿城風雨,但也因缺貨的關係,許多玩家放棄了RTX 3090與RTX 3080,心心念念地等著RTX 3080 20GB的發布,依照老黃的刀法來看,RTX 30家族目前四位公子,如果沒被砍個幾刀分成Super、Ti、無印版等等,似乎就不像老黃作風了,不過我們也可以這樣期待,在老黃刀法的軌跡下,RTX 30系列四位公子肯定都會被分做Super、Ti等等版本出山的。 中國有位影音創作者,在bili bili上表示,自己用比特幣入手了一張神秘的顯卡,而這名影音創作者呢,聲稱他所入手的便是RTX 3080 20GB,並稱之為「RTX 3080 Ti」,但比較奇怪的是,影片中從頭到尾,我們都沒看到這張神秘RTX 3080 20GB的廬山真面目。 影片中,該名創作者首先比較了RTX 3090、RTX 3080與他手上那張神秘的RTX 3080 Ti的GPU-Z,在GPU-Z中可以看到,在核心方面,那張神秘的RTX 3080 20GB的OPs/TMUs為112/328,CUDA核心數量為10496,與RTX 3090完全一樣,但在記憶體頻寬與頻率上,所顯示的數據就完全和RTX 3080相同,並且功耗TDP上與RTX 3090相同,都是350W。 甚至,該創作者還使用了3DMARK來為這張神秘的RTX 3080做評測,於Time Spy上,數據略輸了RTX 3090約莫1.95%;在Time Spy Extreme中,所獲得的成績只輸RTX 3090不到1%;Port Royal測試上下降了1.69%;在Fire Strike Ultra與Fire Strike Extreme的數據上,則都低於RTX 3090將近3%的分數;Fire Strike則下降幅度稍大,約輸了7.71%;整個評測下來所獲得的平均數據,與RTX 3090只有大概4.21%左右的差距,可說是微乎其微。 除了3DMARK測試所獲得的數據外,該名創作者還挑選了《戰地風雲5》、《俠盜獵車手5》、《巫師3》、《古墓奇兵:暗影》4款遊戲來評測這張神秘的RTX 3080 20GB的FPS幀數。 在《戰地風雲5》中,神秘的RTX 3080 20GB所獲得的FPS大多在介於RTX 3080與RTX 3090之間,但平均FPS都非常接近RTX 3090,在《巫師3》也是一樣;而換成《俠盜獵車手5》之後,這張神秘RTX 3080 20GB和RTX 3090幾乎沒有分別;再換成《古墓奇兵:暗影》之後,雖然在這位創作者的測試之下,這張神秘的RTX 3080 20GB僅僅輸給RTX 3090 1張FPS,但依據百分比來計算的話,RTX 3080 20GB對比RTX 3090,則輸了約莫2.27%的分數。 不過該創作者也表示,賣家告訴他,這不會是RTX 3080 20GB的最終版本,可能在NVIDIA實際透漏之前,這些規格與數據還有可能會大幅更動,有可能是砍了RTX 3090的CUDA數量變體成為價格較低的RTX 3080,也有可能是增加記憶體與頻率的RTX 3080。 但我們可以在這位創作者所提供的GPU-Z上發現,Subvendor那個欄位顯示的是Colorful,為此,Videocardz向Colorful求證此一消息的真實性,而Colorful向Videocardz的反應也著實有意思:「創作者們總是喜歡把標題下得聳動、駭人聽聞,謠言就是謠言,不值得發聲明或是證實。」不過Videocardz也表示,不管是真是假,在這件事情上,仍未收到明確的答覆。 但無論是真是假,RTX 3080 20GB的消息早就傳得沸沸揚揚,本次顯卡資訊與數據的流出,只是更讓玩家們想入非非,甚至呼聲遠超於即將上市的RTX 3060,但我們永遠搞不清楚老黃刀法到底會怎麼出招,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價格與性能在老黃手中隨意更動,似乎就像待宰羔羊一樣,一刀砍下來,我們還是一樣喊著真香。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YouTube頻道: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 Telegram頻道:
最多人點閱
-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,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!
-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,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
-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,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!
-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,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!
- 洋垃圾神器,Xeon E5-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!
-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,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
-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,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!
- ASUS ROG STRIX-GTX1080-O8G-GAMING開箱實測,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!
-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,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!
-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,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-2670神器級處理器!
-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,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!
- 微星MSI Aegis X-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,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!